分享到微信
我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走向住宅私有化”的改革方向。第一次提出了要振兴房地产业。当时,住房是一种福利,主要靠单位分配,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掏钱买房,从来没有想过在中国可以拥有自己产权的住宅。
作为记者,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呼喊能够造福人民,看到人们的住宅得到改善。如今,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人均已达30平方米,世界35%的钢材、55%的水泥,浇筑在中国的大地上。上海一年的住房竣工量,比欧盟最早的12国家一年建的总量还多。这种建设速度,前所未有。
24年前,住房是热点问题,24年后,住房仍然是社会的一个大热点。
一开始都不知道去哪儿调研
24年前,我和同为新华社记者的陈宝玖奉命写一组关于住房问题的调查。我们历时20多天,跑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地,最后写出了《房房房》一组三篇报道。在经济参考报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那个年代的社会大背景是什么样的?改革开放之后温饱解决了,有衣服穿了,大家就开始思考住房是否也应该有所改善。当时,城市居民住宅短缺已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前,房子长期都是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统一投资建造、统一分配、统一维修管理的,人们都是等着单位分房子。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膨胀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原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难以应付迅速扩大的住房需求压力,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
于是,改革的呼声逐渐升高,住房改革也已经在个别地方有所探索,但人们对住房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并不清楚。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补贴出售住房的试点,当时长期的低房租高福利政策,让人们认为买房不如租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全国城镇居民住房平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月租金约一角三,住两间房一个月只需要交几元前的房租,这在当初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标志,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低租金刺激了人们住房需求的膨胀“一个月少抽一包烟就能多住两间房,我干啥不多要房?”
后来国家又提出了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买房的改革思路,并在山东烟台等地搞试点,我们做这组报道就是这期间。
还没开始调研,总社有些同志就告诉我说这个选题没什么可写的,因为连当时的建设部都不了解相关改革情况。我和宝玖第一站就是去建设部,本来想从那儿获得一些线索和调研方向,但结果很让人失望,当时的建设部居然对全国哪个城市搞得好这样最基本的情况都不知道,他们只是让我们去天津的一家房地产杂志问问情况,因为那份刊物当时在行业内还比较权威,会刊登一些地方住房改革的情况介绍。
姓名: | 手机号: *必填 | 看房路线: |
版权所有 © 2009 烟台龙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声明 (鲁ICP备05034347号) 地址:烟台市北马路三水商务大厦1815室 电话:0535-6666806 全景统计
网站合作伙伴:烟台装饰协会 山东房地产网 莱山房产交易中心 网站法律顾问:山东百灵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