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作为“中国合作建房第一人”,于凌罡写过很多份方案,接受过很多次采访,接待过数不清的置业者。但从2003年年底发出合作建房的呼吁到现在,他的合作建房计划依然停留在纸面上,而北京市的平均房价却已经涨到了原来的四五倍。
最早在北京发起、此后陆续在全国各地出现的合作建房,其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置业者用自己的钱,共同购买土地、合作建房。它可以省去一般房地产开发的融资、销售、广告等成本,以及常规开发的高额利润。
同时,置业者也可以参与到拿地、设计和建造的全过程之中,对户型结构、社区环境、物业管理都有发言权。于凌罡将其概括为项目自主权、配套收益权、物业自主权和成本价得房。
这10年间,于凌罡稍具雏形的合作建房计划有那么六七次,其中大部分能在媒体报道中觅得踪影。但人们已逐渐疲于追踪细节,因为几乎所有项目在购地之前就止步了。
囿于资金筹集、土地竞争、政策不明朗等困难,合作建房的尝试在各地鲜有成功,却一直未停下来。但其前景,至今依然模糊。
差一点就成功了
“为什么开发商赚钱、老百姓没钱?因为开发商知道未来,可你说老百姓不知道未来吗?”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坐下不到5分钟,于凌罡就开始反问。
“大家都在说2008年中央的四万亿,但你知道从2008年到现在,M2增加了多少万亿吗?”他接着说出了一个准确的数字。
多次组织合作建房未果后,于凌罡看上去就像一个有些不厌其烦的常识普及者,向“不愿去面对数字”的人们解释合作建房为了什么,他在最近的一篇博客中写道,一起做开发商,是“从源头上解决大家收入低,资产少,或者房价高,房租贵这种表象问题的办法”。
但如果从失败的过往来看,于凌罡总是显得一厢情愿。他发起的项目中,最有名的是2005年的“新中街1号地”和“芍药居”地块。
2005年4月,于凌罡等人计划与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通地产”)合作,由合作建房业主授权万通地产在2.2亿元以内拿下挂牌价为1.92亿元的北京新中街1号地,并在成功拿地后负责跑文件、取得开工证及整个项目建设。
于凌罡等人则需找到400户合作建房业主,每户拿出24万元保证金购地,购地之后每人可办理24万元的按揭贷款。而万通地产则通过项目贷款帮助解决剩下的购地资金,利用上述按揭贷款进行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拥有底层商铺和部分车位,赚回贷款及利息。根据这一计划,项目的获利空间在万通地产和业主之间大约三七分。
但在于凌罡看来合情合理的方案,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合作建房人的支持,许多人表示拿不出24万元,最后于凌罡等人不得不放弃竞争地块。
几个月后的芍药居地块又重复了这一过程,只是这一次离成功更近—距前期需要筹集的4000万元只差200万元。
于凌罡称这一次“非常非常可惜”。事后他又找到买下地的公司,希望能再把地买回来,初步谈判的结果是每平方米加800块钱,地价从9800万涨到了1.18亿。但合作建房志愿者们没人再去做说服购房者的工作。
2005年于凌罡成立了“北京合作蓝城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下称“蓝城公司”)来组织合作建房,办公室就设在自己家中。当年,也是蓝城公司最忙的时候,曾投入30个工作人员,但仅两名领工资的正式员工。2010年,两名全职员工都陆续离开之后,蓝城公司只剩下于凌罡一人,原来的核心团队如今还维持有五名成员。
蓝城公司维持运营的资金部分来自最初600多名合作建房者每人500元的加入费,共计30多万元。但于凌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么多年来蓝城公司一共花了70多万元,超出的部分依靠朋友赞助和自己垫付。
于凌罡依然四处物色地块、陆续发起项目、继续不了了之,他表示,因为大部分工作基本靠自己,所以“效率越来越低”。
姓名: | 手机号: *必填 | 看房路线: |
版权所有 © 2009 烟台龙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声明 (鲁ICP备05034347号) 地址:烟台市北马路三水商务大厦1815室 电话:0535-6666806 全景统计
网站合作伙伴:烟台装饰协会 山东房地产网 莱山房产交易中心 网站法律顾问:山东百灵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