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置业者“太难伺候”
多年下来,于凌罡的经历似乎用事实支持了质疑者的观点:合作建房的组织难度相当大。
尝试在北京进行合作建房的,除了大型计算机维修工程师出身的于凌罡,一年前还出现了一个名叫孙智群的人。一直在房地产行业工作的孙智群创办过“草根购房网”,2012年7月11日,他在中国大饭店举行了一场“北京合作建房”新闻发布会,彼时他的计划是到2013年7月,发动至少一万名符合购买资格的购房者加入合作建房项目。
然而2012年8月之后,就再难找到关于上述计划的报道,直到2013年传出孙智群已加入天津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根据媒体报道,当初招募了500多名购房者后,孙智群为沟通协同这些人的意见和观点疲惫不堪,最终放弃。
忆及往事,孙智群在电话中含糊地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当时“搞得比较乱”。他表示已不愿再提过去的事,但依然会关注合作建房。至于是否还会组织合作建房,他并未明确表态。
而在这些年里经历了更多失败、承受了更多质疑的于凌罡,则常常强调的是购房者过于挑剔—要么认为价格还不够低,要么认为地段还不够好。
事实上,在于凌罡的心目中,合作建房始终跟他的“蓝城计划”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这是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花了多年时间,设计出的一整套城市规划、开发、运营方案,而合作建房,只是蓝城计划的“一部分的一部分”,尽管相信他能实现“蓝城”的人寥寥。
于凌罡一方面就像一个胸有成竹的社会工程师,从“蓝城计划”,到合作建房的组织、管理、操作规则,他都能设计出一套看似精密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他又似乎难以处理众多普通置业者给他带来的困扰。面对时代周报记者,他抱怨人们“太难伺候”,以及外界包括媒体的恶意。
“我不认为我失败了,反而可以说成功了。比如当年跟万通[简介 最新动态](地产)谈判,跟各个方面沟通、合作,这些工作都是我在做,我的工作做好了,买不买地,是大家的事了。”他说。
“没有你想的那么难”,这是合作建房人的QQ群里经常出现的鼓励新人的话。于凌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位认识的朋友早已在北京实现了合作建房,可他们只有20个人,每人几百万元,建的是别墅。但要把工薪阶层组织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我没做成的原因主要是没守住门槛,也许是我的起点就注定了我比较悲剧。”
困难和风险来自政策
事实上,在于凌罡之后,各地出现的一些合作建房案例都走得更远,只不过往往离最初的设想有差距。首个通过招拍挂成功拿地的温州合作建房即是一例。
2006年,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的温州商人赵智强,依托温州市场营销协会的平台,开始在温州组织合作建房,并于当年10月委托一家房地产公司,拍下了温州龙湾区上江路西片14号地块。
尽管如此,温州的合作建房从建设到销售仍是一波三折:直到2009年,赵智强才拿到建设许可证—其间,住建部三次到当地调研,最终确认该项目与现行政策没有冲突,可以进行。
而房子建好后,按照温州市2007年出台的新政策规定,批准预售的商品房项目,全部房源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网上公开销售。这意味着,最初的集资建房者并不一定能得到房子。
赵智强等人采取的办法是,参与者开盘时若不能买到事先通过内部抓阄确定的房源,则享受该套房源出售后的利润分红并返还本金。
事实上,大部分合作建房通过组建公司、出资人以股权形式加入来进行,而房子盖好后如何分配或销售、出资人最后能否拿到、如何拿到房产证明,是所有组织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温州之后,赵智强计划将其合作建房模式复制到全国。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部分城市的项目已有进展,比如在长沙已找到地块,但尚未招募到足够多的合作者。而在北京,人已招够,且已有相中的地块,只等待挂出。
赵智强并不怀疑合作建房的可行性,他表示根据自己的传统房地产开发经验,集资合作建房可以将房价降低30%-40%,而在他的开发模式中,购房价的3%足以支付组织者的管理成本。
在他看来,政策的不明确才是合作建房最大的困难和风险。
姓名: | 手机号: *必填 | 看房路线: |
版权所有 © 2009 烟台龙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声明 (鲁ICP备05034347号) 地址:烟台市北马路三水商务大厦1815室 电话:0535-6666806 全景统计
网站合作伙伴:烟台装饰协会 山东房地产网 莱山房产交易中心 网站法律顾问:山东百灵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