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春节,我们步履匆忙,回到故乡。
那人、那景、那情,我们曾是那么的熟悉,如今又是那么的陌生。
即日起,本报推出“记者还乡”系列报道,我们将用记者的视角观察行进中的家乡、倾听变化着的亲友、记录变迁着的时代。
故乡的变或不变,都是宏大家国图景的一个注脚。
还乡日期:2月6日
还乡地点:河南省西平县
腊月二十六,参加完老孙的婚礼,老高指着路口问:你还知道怎么去车站不?
老高、老孙和我,是高中复读班的同学。大学毕业后,老高当了老师,老孙做销售,而我则在北京当记者。
我猛然发现通往县城汽车站的路两侧,冒出来一排排房子,蔚为壮观。
再往前走,除了新盖好的房子,就是林立的脚手架,望不见边。
河南西平,我家乡是典型的农业县,约百万人口,县城人口七八万。十数年里,县城几乎没什么改观,即便前几年举全县之力招商[简介 最新动态]引资,县城依旧破败。如今,县城看似已脱胎换骨。
“什么时候建这么多房子,谁买?”我问老高。“全国都在盖房,我买县城的,老孙买郑州的,你买北京的,只要是个人,你就绕不开房子。”老高的脸黑且瘦。
没房?提亲的掉头就走
老高说自己是个可怜人,年近30仍未找到媳妇,同学结婚他都不敢去。
他说现在后悔两件事:一是2009年毕业那会儿,有个女同学要嫁他,没提房子的茬;二是毕业时没买房子,“那时县城每平米600块。”
高中复读那年,我去过老高家,四间瓦房,满院泥泞。我找老高是受了班主任的委托,劝他复读。
说辞是老师教的:现在不上学,在农村三两年就得说媳妇,说媳妇就得盖房子,盖四间平房得七八万,你家盖不起房子,你连个媳妇都说不上,得打光棍。
老高兄弟三人,一家七八口人挤在瓦房院里。当时,老大已结婚,占着老宅子,老二的宅基地刚下来。
老高他爹想了想,给了几百块钱让老高复读,但列了一个条件:以后分家,房子没他的份。
2005年,老高考上大学。他爹高兴坏了,村里早年考上大学的两个混的都不错,车房都有了。
让老高和他爹没想到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生不值钱了。
老高学的是教育学,毕业后本县学校工资低,再加上讨个编制还得打点十来万,他没钱,只好去了隔壁工资高的县,离家四五十里,在一个镇上教初中。
第一年,没跟他提过房子的女友远嫁他乡。老高又教了三年,发现还是绕不开房子这个结。
同事给他提亲,得知他没买房子,家里也没房子,掉头就走。
2012年,要好的同学几乎全结婚了,除了老高。
他和他爹都急了。老高每月工资1800元,当了4年老师,攒了5万元。
2012年,县城的房子涨到2200元/平米。这年腊月,老高从亲戚那借了7万,又贷款9万,加上积蓄,终于在县城定下了一套房子。他爹说,现在就指望着这套房子给儿子说媳妇。
姓名: | 手机号: *必填 | 看房路线: |
版权所有 © 2009 烟台龙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声明 (鲁ICP备05034347号) 地址:烟台市北马路三水商务大厦1815室 电话:0535-6666806 全景统计
网站合作伙伴:烟台装饰协会 山东房地产网 莱山房产交易中心 网站法律顾问:山东百灵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