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是我们舍弃了北上广”
开的虽是咖啡馆,上的却是行政班:上午9点开门,下午5点就打烊,周日还休息。CICI说,这么早关门,是因为要回家给老公和孩子做饭,“最好的时光要留给家人”。
有人将这些“新移民”归为“逃离北上广”一族。“这么说也没错。”一年之后,在洱海边的客栈里,丁磊呷了一口普洱茶,慢悠悠地说,“不过,是我们舍弃了北上广,而不是北上广舍弃了我们。”
当然,相比到二三线城市安家的一群人,这些人大多事业有成,无论是资金还是人脉,都要更强大一些。
丁磊在决定移民时,就开始重新谋划自己的未来。他的第一兴趣仍然是做酒店,他给客栈取名“七间房”,即总共7间房,自己和家人住两间,剩下的对外营业。
从租地到建房,丁磊投入近300万,在他的构想中,以后要将之做成一个连锁品牌,专在类似于双廊这样的地方开店,为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酒店管理公司。
像丁磊一样,以客栈为家,同时也以客栈养家者不在少数。而要在这样的地方建一个客栈,少说也要一二百万,城市里的普通工薪阶层显然难以承受。
不过,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并不因经济条件的好坏而有什么不同。新移民们也各有各的活法。
一对“80后”的恋人——阿成和巴团在双廊开了间甜品店,阿成曾是银行项目经理,巴团曾是中学教师。2011年7月他们双双辞职来了双廊。他们的甜品店更像是一门业余生意。顾客少的时候,两人就划着房东的船,在洱海上晒太阳。
来自广东的宋夏艳则在大理古城开了家蔬菜馆,专做素菜。三十多岁的宋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尹铁宏一样,为了教在家上学的女儿,一年前移居大理。现在,她的艺名——“蔬菜妈妈”比真名要知名得多。
同声传译高手CICI在大理洋人街上开了一家名为墨龙的咖啡馆,一次最多只能够装12个人——她开的虽是咖啡馆,但上的却是行政班:上午9点开门,下午5点就打烊,周日还休息。CICI说,这么早关门,是因为要回家给老公和孩子做饭,“最好的时光要留给家人”。
相比大中城市,大理的生活成本要低很多。沈见华曾算过一笔账,在上海,他们一家三口,一个月的开支在12000元,而到了大理,直接去掉了一个零。陈阵刚到双廊时,一天的生活费更是不超过25元。
“在大城市,我们是生存,到这里,是生活。”陈阵说,既然能够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赚钱就不再是目的。正因为如此,对这些外来户而言,租房还是买房,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件那么紧迫的事。几个月前,刚刚卖掉上海房子搬来大理的作家许崧,现在的选择就是租房。
还有一些人,则干脆将大城市中的住房出租,再在大理租了个新房,仅差价就够自己生活。
参观并融入别人的生活
新的平衡正在建立,而生活,也似乎在这里回到最本质之处。
与“逃离北上广”话题相对应,坊间也曾有过关于“逃回北上广”的讨论。事实上对于大理和双廊村里的“新移民”而言,这一现象同样存在。对突然慢下来的生活,也有人在尝鲜之后开始不适应,转而又返回大城市的。
那些留下来的人对此见怪不怪,当地流行着一句话:这里不能选择什么人来,但能选择什么人留下来。“在城市里,别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咸和我全无关系,即使是好奇,出于礼貌和心防,也只可远远观望,”丁磊说,“但到了这里之后,我可以参观别人的生活,有着相似心路历程的移民们也很容易就成了朋友。”
现在的丁磊也和双廊村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事的时候,就在二楼平台上看云,看山,看洱海。他笑言,前三十年缺的觉,现在开始慢慢往回补。
事实上,因为有网络,丁磊并非与世隔绝,相反,他还是微博上的活跃分子。那些选择入住其客栈的客人,大多是在微博上同气相投的,连订房也可以在微博上私信完成。
陈阵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办起教育来。他的妻子最初答应和他一起离开北京,有一个条件,就是要他解决儿子的上学问题。他们在北京住的是国际公寓,小区内都是外国小孩,放学之后的主要任务就是玩,而他的儿子上的是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每天回家,却有做不完的作业。8岁时,儿子说,真想从窗户跳下去,夫妻俩吓了一大跳。自此之后,陈阵决定与传统教育决裂,让儿子在家上学。
到了大理,陈阵打算复制美国夏山学校的模式——孩子想学就学,想玩就玩,因材施教——创办一个私塾,一方面解决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帮助那些移民家庭解决教育问题。陈阵将学堂选址在苍山半腰,面朝洱海,背靠树林,取名“苍山学堂”。现在,学堂已经有5名学生,4个老师。他计划再招收6名10岁以上的学生,从明年开始,环球游学。
最近,双廊的客栈老板们正准备联合起来,搞一个自导自演的话剧社,“都三四十岁的人了,很难想象吧?”巴图说,以前在学校怕丢人,在社会也怕丢人,到了这里,怕什么?“丢人也没人认识。”
“蔬菜妈妈”则正准备组织一个“共生社区”——将那些专门为孩子教育而移居大理的家庭联合起来,相互扶持,共同教育孩子等。
而与本地人之间,新移民们相处得也颇为融洽。沈见华不但收了老邻居的儿子做学生,而且正在做一个农民画社,将当地50-70多岁的老奶奶们组织到一起画画。同时正在和村里合办一份完全公益的乡村画报,记录双廊的生活。
新移民的到来,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着当地人的生活。一些渔民开始上岸,开饭馆、跑出租车,或者直接在客栈打工,收入来源比以前多了许多。
新的平衡正在建立,而生活,也似乎在这里回到最本质之处。沧海一粟的店主林灿在广州时,整天忙于工地和图纸之间,虽然每天都可以看到女儿,却总是心不在焉。他忘了孩子是什么时候学会叫爸爸,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搬到大理之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女儿相处,有一天早上醒来,女儿问他:“洱海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水之前是否可以在上面走路?第一条鱼又是怎么来的?”
“这真是我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刻。”他在博客中写道。
姓名: | 手机号: *必填 | 看房路线: |
版权所有 © 2009 烟台龙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声明 (鲁ICP备05034347号) 地址:烟台市北马路三水商务大厦1815室 电话:0535-6666806 全景统计
网站合作伙伴:烟台装饰协会 山东房地产网 莱山房产交易中心 网站法律顾问:山东百灵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