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国务院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改革方案,为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下了基调,保障民生的地产路径进一步明晰。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将“加快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这项任务已被明确写进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房地产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与探索,正在驶入重视保障的轨道。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大量的保障房项目进入市场,保障房的建筑体量也将在整个房地产建筑体量中占到较大比例,商品房市场格局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面对市场格局的改变,地产商如何做出选择,或将决定其最终的命运。比如,是继续观望,还是主动适应新环境;是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还是固守高端市场;是重新设定自己的利润目标,还是调整企业战略另谋出路。面对新的十字路口,地产商必须做出选择。
令人担忧的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依然有地产商心存侥幸。这是因为此前一段时期,主管部门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在GDP单一政绩考核标准和地方利益的驱动下,调控政策的效力在执行过程时被削减。这也使得地产商在与政策的博弈中“占得先机”,从而滋长了这种心理。
然而,地产商面临的环境正在快速地改变。首先是信贷环境的收紧。从紧的货币政策正在令地产商普遍感受到资金压力,“贷款不是那么容易了”。而其他融资渠道依然受到限制,比如A股市场的暂时关闭闸门尚未真正开启,REITs等新融资工具依然踯躅行进。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获得基金的青睐。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家资金链即将断裂的小型地产商不得不到江浙地区去借利息高达25%~30%的“高利贷”。
其次,房地产暴利时代行将就木。据各地最新公布的“2008年住房建设规划”显示,上海、北京、天津、内蒙古等省市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面积,至少占到住房总建设面积的20%,高的则达到30%以上,远超出业界预测。保障房建设体量占整个住宅市场比例的加重,必将摊薄行业的整体利润。此前一部分依靠暴利起家的房地产企业若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要对其盈利模式进行重新架构。
地产商面临的另外一种现实压力来自市场层面。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纷纷出现量价齐跌的态势。尽管上海最近传出销量回暖的消息,但是观望的情绪依然笼罩着全国市场。这对企业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极其不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组建,则进一步鼓舞了这种市场的信心。因为,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而言,加强住房保障恰恰是抓住了房价的“七寸”。依据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形成价格”理论,加强住房保障的思路正是增加了市场供给,厘清了市场需求层次,优化了多层次供给结构。诚然,住房保障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权力方能发挥出作用,否则在执行中遇到的阻力有可能将其架空。但是“大部制”框架下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改革方案,已经明确地传达出最高管理层的决心。
在前述种种压力包围下,地产商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新的行业环境。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开发商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比如,万科降价和建设廉租房。尽管这些行为被怀疑有“做秀”甚至“清理门户”之嫌,但同时也体现出一家行业领袖的灵敏嗅觉和主动应变能力。另一个地产大腕SOHO中国(企业专区,旗下楼盘)联席总裁潘石屹(潘石屹博客|潘石屹新闻)在最近的一次电视节目中,被问及将来是否会参与廉租房建设时,潘的回答很干脆:“我会。”
J-丁格有句名言: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万科和SOHO中国的选择或许是明智的。
姓名: | 手机号: *必填 | 看房路线: |
版权所有 © 2009 烟台龙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声明 (鲁ICP备05034347号) 地址:烟台市北马路三水商务大厦1815室 电话:0535-6666806 全景统计
网站合作伙伴:烟台装饰协会 山东房地产网 莱山房产交易中心 网站法律顾问:山东百灵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