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改革视角下的调控新路:从“调短期”到“利长远”
业内认为,对于年内部分城市高达30%的房价飙涨,政府不再从压低“需求”着手,而是调整思路增加“供给”。
10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同时要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曾参与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战军判断,梳理全会前后中央关于房地产的表态可见,楼市调控政策已出现三大调整: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政府工作重点是做好保障房的建设和分配,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局面。
回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来路,对这一调整的认识将更为深刻。
1988年,国务院印发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十年后,1998年7月3日,新中国住房制度史上的分水岭出现:福利分房在制度上寿终正寝,市场化住房消费由此启动。
在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积极财政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下,到2003年,中国房地产业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同时,楼市投资过热、投机需求冒头,央行开始收紧银根,从此,楼市开始了“过热-调控-飙涨-再调控”的循环。
此后的历年调控,大多突出限银根、限地根、限交易。其间也曾提出全面治理楼市,增加供应端、构建多元化体系,但很快又回到调控房价上。如何建立真正的长效机制?
业内人士分析,一系列重要讲话政策透露出中央的应对之策:政府和市场住房供应体系并举,由堵转疏,增加供应,逐步化解当前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供应端,从供地这一源头着手,增加楼市供给。“加大供给”在未来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中具有重要权重,而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则是未来土地政策的重要取向。
事实上,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住宅用地供应远超近五年同期均值,同比增约30%。
其次,在需求端,“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华创证券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推进房地产税改革、扩大试点已是近在眼前。
第三,在手段上,调控回归市场化方向,同时实行两分法:商品房强化市场化运行,保障房需要政府调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等专家认为,未来的楼市调控长效机制的一个大方向应是逐步淡化行政手段、回归市场化。
姓名: | 手机号: *必填 | 看房路线: |
版权所有 © 2009 烟台龙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声明 (鲁ICP备05034347号) 地址:烟台市北马路三水商务大厦1815室 电话:0535-6666806 全景统计
网站合作伙伴:烟台装饰协会 山东房地产网 莱山房产交易中心 网站法律顾问:山东百灵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