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今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5月份我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但5月CPI等核心数据已经在网络上疑似提前“走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操守建设和舆情监控,对屡屡命中的“神算子”予以调查,切断数据泄露的黑手。据新华社电
【事件】
路透社:5月CPI5.4%
8日,路透社再次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涨5.4%,将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与此同时,多名“经济学家”、投资机构乃至网民,在网上对于最新宏观经济数据的预测也热火朝天。
与此类似,彭博也在其终端发布,经济学家对宏观数据的预测值显示,5月份的我国CPI同比涨幅为5.5%。另有四家国内外证券机构对5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也为5.5%,高达三家机构对5月PPI的预测为同比增长6.4%。
事实上,这已不是第一次市场“竞猜”宏观经济数据了,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7次精准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
核心经济数据屡屡提前“走光”,统计局权威发布的公信力受到质疑。有网民认为,宏观经济数据屡屡“被猜中”,数据的保密乃至公信力都令人难以乐观。
【调查】
核心数据屡次先“走光”
今年初,市场众多机构预测1月份CPI同比将超过5%,而当时经济学家们对于1月份的CPI预测均值甚至达到了5.4%。
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CPI的前一天,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表示,“之前传闻CPI同比增幅在5.2%,但另一个版本是4.9%,因为统计局调整了权重。”在第二天公布的数据中,1月份CPI与这位经济学家所说的传言完全吻合。
“消息灵通人士”是如何获得消息的?答案模棱两可:朋友、同学都有可能成为消息的来源。比如,一位曾经身为某知名大学金融学博士的某研究员,因为有供职于人民银行的同学,提供的数据也被认为更具有可信度。
此外,一些热衷于出席各个研讨会、投资策略会的“国字号”专家学者,有时也会在一些对媒体的闭门会议上,不经意间透露一些政策信息或数据。
【解读】
经济数据成牟利筹码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关键经济数据和决策的泄密,不仅给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内的经济研究水平倒退。“从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看,由于各种传闻、消息人士的出现,原本可能真正左右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数据,在资本市场中成了信息占优一方获取利益的筹码。”
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数据泄露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市场不公平。“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所谓信息优势无异于公然抢劫。”但他也表示,从原始数据,到数据生成,再到数据发布,整个链条的内部周转时间较长,确实容易出现泄露的情况。
赵庆明认为,制度建设是防止数据泄露的最主要保障,应通过设立更严格的统计数据发布制度保证数据发布的保密、公正。“此外,相关部门通过缩短数据采集、制作到发布的流程,减少涉密人员的范围,也可以达到减少数据泄密的可能。”
市场人士认为,相关工作人员的自律要求也应该更为严格。在数据发布之前,通常可以接触到数据的都是国家公务员,通过考试、层层选拔的国家公务员,理应在自律方面有着严格要求。
路透社七次“猜”中月度CPI
2008年4月11日,路透社援引“官方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3月CPI同比增幅达8.3%。这一数据同一周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完全吻合。
2008年5月9日,路透社再引“消息人士”话称,中国4月CPI同比涨幅可能达8.5%。国家统计局于几天后公布的4月CPI数据同比增长恰为8.5%。
2008年6月10日,路透社发布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7.7%,国家统计局于两天后才公布这一数据。
2008年7月8日,路透社援引两官方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6月份CPI同比上涨7.1%,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与国家统计局于17日发布的数据无异。
2010年6月9日,路透社称“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3.1%”,其后应验。
今年2月14日,路透社发文称,“据两位市场人士透露”,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4.9%,指出“主要因官方调整CPI的权重”。
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CPI数据,确非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5.3%,正是调整权重后的4.9%。
姓名: | 手机号: *必填 | 看房路线: |
版权所有 © 2009 烟台龙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服务声明 (鲁ICP备05034347号) 地址:烟台市北马路三水商务大厦1815室 电话:0535-6666806 全景统计
网站合作伙伴:烟台装饰协会 山东房地产网 莱山房产交易中心 网站法律顾问:山东百灵律师事务所